刘彦随,杨林朋,郭远智: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识别及其发展路径

摘要: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① 作为人地关系负向演化的结果,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以经济欠发达为主要内容的相对地理概念,由此决定了对欠发达地区的识别宜采取“1+N”的方案。② 2022 年,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新疆的边境地区以及苏‒浙‒闽沿海地区,其背后的主导因素包括交通运输用地占比、受教育年限、城镇化率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③ 基于主导因素识别的部门欠发达县域包括交通欠发达县域、教育欠发达县域、城镇化欠发达县域和工业化欠发达县域,宜采取针对性措施补短板、强弱项。④ 经济欠发达县域主要分布在原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可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导制约因素将其划分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工业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教育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多要素相对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和多要素严格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 5 类,不同类型欠发达县域的常态化帮扶策略应立足其主导制约因素的组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1+N”方案;经济欠发达县域;欠发达地区;乡村地域系统;人地系统科学


一、研究背景

中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欠发达地区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科学识别欠发达地区,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具有重要意义。P1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并提出其发展路径,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参考。P1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1+N”的方案识别欠发达县域:P1

  1. “1”:基于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识别经济欠发达县域。P3

  2. “N”:在综合评价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识别交通、教育等部门欠发达县域,并分析经济欠发达县域的主要类型。P4

四、研究过程

  1. 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人均GDP为主,辅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并运用德尔菲法和CRITIC方法确定指标权重。P4

  2. 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异及主导因素

  • 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发现交通运输用地占比、受教育年限、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等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异的影响较大。P7

  •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运输用地占比、受教育年限、人口老龄化率、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以及数字发展指数显著相关。P7

  1. 识别部门欠发达县域:基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异主导因素,利用分位数分类方法将研究样本划分为3类,识别交通、教育、城镇化、工业化等欠发达县域。P7

  2. 识别经济欠发达县域类型:采用分位数分类方法,将研究样本划分为3类,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别命名为经济发达县域、经济较发达县域和经济欠发达县域。基于交通运输用地占比、受教育年限、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等4个主导因素,通过系统聚类分析进一步识别经济欠发达县域类型,将其划分为5类:P9P10

  • 工业化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P11

  • 工业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P11

  • 教育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P11

  • 多要素相对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P11

  • 多要素严格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P11

五、研究结论

  1. 欠发达地区源于人地系统的短板及其要素之间的不协调与不适应,其内涵不仅涉及经济发展滞后,还包括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缺乏等内容。P11P12

  2. 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交通运输用地占比、受教育年限、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P12

  3. 基于识别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主导影响因素,部门欠发达县域主要包括交通欠发达县域、教育欠发达县域、城镇化欠发达县域和工业化欠发达县域。P12

  4. 研究识别的695个经济欠发达县域主要分布在原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可将其划分为5类,不同类型欠发达县域的常态化帮扶策略应立足其主导制约因素的组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P9P10P12

六、政策建议

  1. 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科学认知欠发达县域在不同维度的具体瓶颈和薄弱环节,形成“一主多辅”常态化帮扶政策体系。P12

  2. 完善县域城-镇-村空间体系,建立健全从乡到城的点-线-网一体增长与导引新机制,创建以人-地-业系统耦合为主导、城乡“圈体系统”格局为支撑的区城乡融合与乡村全面振兴新引擎。P12

  3. 科学评价欠发达程度及其成因机制,明确不同维度的重点帮扶县和一般帮扶县,确保每个县域都能根据其区域特征选择合适的帮扶措施及发展路径。P12

  4. 开展欠发达县域的动态监测与定期评估,诊断县域“三态”(业态、形态、质态)、评测县域“三度”(耦合度、协调度、发展度),探明欠发达县域发展水平变化及其类型转化,有效提升国家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创新帮扶政策的精准性和时效性。P12

  5. 创新常态化帮扶机制与有效帮扶政策,需要战略理念和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立足地理科学与工程交叉优势,通过地理科学-技术-工程-实践(STEP)的系统集成,创建破解区域发展难题的时空大模型及关键工具。P12

七、研究意义

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的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科学支撑,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P2






发布于 2025-03-04 00:02:24
收藏
分享
海报
327
上一篇:自然资源部确权登记局明确:“报部审批项目建设用地申报集体土地面积与集体所有权登记成果套合差值比例超过10%的退回补正” 下一篇:甘肃省主要岩浆作用金矿床类型及其成矿作用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

    微信号: 后台设置微信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添加微信
    复制成功
    微信号: 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我知道了
    扫一扫,支付10
    支付完成后,请等待5秒左右。手机端点此处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