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耦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双向耦合:国土空间生态
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生态问题由来已久,与工业革命相伴而生。工业革命在带来生产技术提升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同时,大量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除港、澳、台外,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9491.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另外,除西藏、海南、青海、天津外,其余27个省(区、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均超过100亿元。可见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严峻,生态修复尤为重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并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把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重要内容。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耦合,对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01#
研究综述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耦合关系,但是两者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并不完全相同。本文从理论基础、概念内涵和实现路径三个角度,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
理论基础研究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源于生态位理论。生态位(niche)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和相关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关系以及功能关系。这一概念最早由 Grinell 在 1917 年提出,用来划分生态环境的空间位置和一个物种在环境中的作用。英国生态学家 Hutchinson 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位的概念和内涵,并提出了多维生态位(n-dimensional niche)。Young 等和 Wainwright 等在探究生态恢复的理论关系时,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生态修复。根据生态位理论,在生态修复时要依据区域的生态基础选择适合的生物种类,同时要避免同类生态位物种之间的竞争,以保证多物种的共存和稳定。西方的生态修复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开展了长期实践,我国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同样借鉴此理论。
概念内涵研究
虽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但是学术界对它进行深入研究的时间较短。国外早期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研究相对分散,到 1980 年,Cairns才将其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小分支进行系统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学者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丰富成果。Aronson 等研究了在巴西热带雨林地区的生态修复,并认为生态修复可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Bailey 等和 Covington 等则认为生态修复是特定地域的特定物种修复问题,他们特别关注亚利桑那州的生态治理和修复,尤其关注黄松林的保护和修复问题。中国相较国外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研究起步更晚,但是成长速度很快,研究范围更广,具有丰富的理论积累。
实现路径研究
关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实现路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较为丰富的成果。在国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实现路径聚焦于对生态系统要素种类开展修复。一是土壤修复,土壤修复包括原位处理和异位处理两种修复方法,不移动原有要素的原位处理法在国外被广泛使用,包括物理化学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 二是植被修复,Fernández 等提出了干旱矿区植被重建关键技术,包括植物物种选择、幼苗种植、群落构建以及植被维护等。三是景观修复,景观修复主要是加强修复地区自身和周边生态系统功能的协调。
0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内容
(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与类别划分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整个国土空间中具有衔接—转承的重要作用。“衔接”是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要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和其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相衔接。“转承”是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要在重点修复区域、重点修复工程、重点保护红线、科学开发区域等多个总体规划上起到科学引导作用(图1)。在具体实践中,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要有两种划分类型。一是按照区域内自然资源种类和生态环境问题种类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式是根据出现问题的自然资源具体类别进行划分,包括矿山生态修复、水资源生态修复、草地退化修复等多种修复类型。二是按照区域内生态安全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式更多关注的是区域内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和重要性程度来进行划分,包括生态红线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提升区、生态开发区等多种区域。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内容与实现机制

一是从生态产品价值本身的涵义特点入手,把其“外在表性 ”向其“内在实性 ”进行转化视 为其价值的实现 。高晓龙等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在非市场化的治理模式下,在市场与国家双重作用下,以一种市场机制为基础,以一种“市场化 ”的形式将外部因素进行“内部化”,这就是一种“内在性 ”的“外显”。王金南等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本质包括生态保护成本内部化和生态保护效益外部化两方面 。在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中,它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福利,从而让人们的生活更好地反映出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个将以生态系统功能为基础的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效益的过程。
二是将生态产品价值列入社会经济系统中,将其看作是一种能够使其达到其自身价值创造和升值的过程,该过程是从生产到流通、消费到完成交易的一个总体的协调过程。王勇提出,可商业化的生态产品的价值,实质上就是要经过“生态资源—环境资产—环境资本—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这个过程,来完成“环境的存在—环境的利用—环境的交换—环境的流通”的转换。黎元生把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看作是对其进行的一种生产管理,即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种具有经济意义的商品。在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容和机制梳理之后,本文总结形成了生态产品从来源到价值实现的全过程逻辑思维导图(图2)。
03#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双向耦合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并不是割裂的分支,而是一种双向耦合的系统性整体。在具体实践中,国土空间的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通过生态+治理利用型修复模式,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用产业发展对生态恢复进行反馈,促进生态恢复后的生态资产从保值到产业赋能驱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升值。

(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升了生态产品供给潜力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对修复区生态环境进行维护的过程中,遵循原始性、自然性、完整性、丰富性和专一性的基本原则,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治理、水系生态修复、重点资源治理等各种技术措施,紧密结合国家的土地和区域的绿色发展需求,以国家为主导,以多个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为主要成员,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修复,提高生态环境的供应能力,增加生态产品的供应量(表1)。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增强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能力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存在着资金供给不足,修复难以变现等问题。在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基础薄弱,人地矛盾加重了生态负荷,生态问题的历史累积和债务很多。与此同时,国土空间生态恢复项目投资消耗巨大,产品的变现周期较长,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就需要大量的政府资金投入,甚至“不计成本”。由于缺少一套规范的行业规则及标准,在进行生态恢复的时候,需要承受很大的风险,这也导致民营企业没有很高的参与积极性。目前有关土地利用的资金基本上都是以国家为主体,并且是由具备一定能力的国有企业和央企来负责,这就导致土地修复中存在着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资金审核比较困难、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转换比较困难等问题。
(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双向耦合
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并不是各自分裂的实践模式,而是互为基础、互为支持的一种双向耦合关系。在国土空间生态治理中,这一耦合关系体现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物质和服务基础,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又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关键支持与最终目的,两者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市场手段和产业开发等方式连接起来,同时在政府和社会多元主体的配套保障和支持下更好地实现两者之间的耦合。基于理论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构建一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双向耦合模型(图3),这种模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连接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通过政府、社会、市场的支持保障真正实现两者双向耦合。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仍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考虑,在实际操作中也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检验,这是在之后我们需要继续讨论和研究的方向。

04#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耦合路径
(一)强化部门协作、增强共建意识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政府主导为主,那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涉及的政府各部门就应该整体协作,共同推进。但是在实际实践中政府部门之间的整体合作反而不足,“九龙治水”现象依然存在。
(二)加强空间规划、优化配置格局
以重要生态空间管控为优先举措,构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点生态空间管控政策,优化生态产品的国土空间格局,确保生态功能区重要区域生态修复能力和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持续增强,为生态产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产资料。
(三)创新绿色金融、拓宽资金来源
绿色融资为我国的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目前,要推动生态资产的资本化,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金融资本与生态产品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需求有效对接,拓宽融资渠道,引导资本流向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的开发、经营、交易等环节,解决生态产品发展资金“瓶颈”与发展赋能诉求。
(四)健全基础制度、完善制度体系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双向耦合需要相关基础制度的不断完善。推进自然资源摸底、健全生态产品确权、规范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等都需要形成相应的制度。完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构建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摸清资源现状和修复需求,形成科学有序的修复规划,科学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统一确权还可以明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划清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
编辑丨高涵
审核丨魏佳一
来源丨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丨张二进 丘水林
推荐阅读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思路与技术路径
-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指南征求意见稿
-
测绘地理信息赋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于生态修复工作实践与河北调研的思考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理论认知、划定框架与关键议题
-
规划别在乱配树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乡土植物遴选指南》征求意见稿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思路与技术路径
-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指南征求意见稿
-
测绘地理信息赋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于生态修复工作实践与河北调研的思考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理论认知、划定框架与关键议题
-
规划别在乱配树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乡土植物遴选指南》征求意见稿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思路与技术路径
-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指南征求意见稿
-
测绘地理信息赋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于生态修复工作实践与河北调研的思考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理论认知、划定框架与关键议题
-
规划别在乱配树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乡土植物遴选指南》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