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来源
政府财政资金:这是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资金。这些资金通常用于公益性和准公益性项目,如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等。此外,政府专项债、涉农资金、超长期国债等也是重要的财政资金来源。
政策性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通过发债等方式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资金支持。这些贷款通常用于补充耕地项目、乡村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社会资本投入:包括企业投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引入。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注册乡村生态修复投资开发公司、组建合作社、村民作价入股等方式参与项目。此外,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也被广泛应用于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土地综合整治。
指标交易收益: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补充耕地指标等交易获得的收益是重要的资金来源。这些指标交易收益可以用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提升等项目。
土地出让金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也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尤其是在经营性项目中。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专项资金:包括涉农资金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等,这些专项资金通常由各级政府统筹安排,用于特定的土地整治项目。
其他收益:包括产业用地出租出让收益、生态价值提升收益等,这些收益可以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
资金管理:资金通常由政府财政资金拨付给当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办公室,然后由土地综合整治办公室形成专项账户,建立各项资金使用审批制度,负责资金的分配、监管和运转。市级相关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根据实施方案落实市级各单体项目的年度资金预算,并按照相关资金管理办法拨付市级财政资金。
一、政策性银行贷款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的具体案例
四川省大安区牛佛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背景
该项目被自然资源部选为全国第二批15个典型案例之一,成为四川首个且唯一入选的案例。 资金支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向该项目第一期建设投放了1.21亿元信贷资金。 实施内容
项目采用“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千年古镇文化保护开发”模式,涵盖2000余亩土地整理,排水沟渠建设成型。 效果
项目初见成效,逐步发挥在保护耕地、集约用地、修复生态、优化空间、整合资源等方面的作用,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土地、资金和人才问题。 湖南省醴陵市东富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背景
该项目总投资7.98亿元,重点实施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 资金支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分行提供3.7亿元贷款资金支持。 实施内容
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1073.85公顷、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建设99.83公顷、旱地改造水田建设6.29公顷、增减挂钩腾退建设用地指标71.54公顷,预计可净新增耕地面积144.9公顷。 效果
项目通过土地整治和基础设施提升,提高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使低产田变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效粮仓”。 广东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背景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发布《关于政策性金融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通知》,明确政策性银行在贷款期限、额度和利率方面的优惠政策。 资金支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东省分行安排3000亿元中长期信贷额度,国开行广东省分行提供快速审批服务。 实施内容
项目重点支持耕地集中整治、农用地流转、工业用地整合和低效用地整理等,以实现良田集中连片、村庄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发展和生态健康优美的目标。 效果
政策性金融支持为项目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淮阴区徐溜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背景
该项目涉及13个乡镇,266个行政村,旨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资金支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淮阴区支行获批贷款8亿元,已投放3亿元。 实施内容
项目包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等。 效果
项目实施后,进一步优化了田、水、路等基础设施布局,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社会资本的角色
资金撬动作用:社会资本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推动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例如,宣恩县通过财政资金引领和社会资本参与,成功破解了资金瓶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多维度收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虽然具有公益性强、工程量大、实施周期长等特点,但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开发利用,能够产生多维度、多产业层次的收益。这吸引了社会资本的参与。
全过程参与:社会资本不仅在项目投资阶段发挥作用,还在设计、生态修复及管护等过程中参与,围绕生态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活动获益。
风险分担与收益分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确保社会资本能够及时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得合理利润。例如,成都市通过土地指标交易市场引入社会资本,实现了风险分担和收益分配。
案例分析
宣恩县椒园镇:
资金来源
财政资金8703.6万元,社会资本融资2.8亿元。 项目成果
改造低效用地500余亩,腾退建设用地2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使耕地平均等级提高0.5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零星非耕地面积下降约5%。释放耕地指标,发展近1.4万亩集中连片特色产业基地,盘活建设用地指标,拆旧复垦农村废弃宅基地600余户。 成都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资金来源
通过土地指标交易市场引入社会资本,签约金额达104亿元。 项目成果
蒲江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成交价为15.2万元/亩,融资约1.3亿元。首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会交易耕地占补平衡指标24宗共5752.98亩,总成交价2.594亿元。 珠海市斗门区:
资金来源
计划融资7.35亿元,涉及10个项目共19个子项目。 项目成果
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预计2025年春节前形成示范项目和展示线路,快速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效应。
三、指标交易收益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运作机制
指标交易市场的建立与管理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等土地指标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交易。这些指标由省级相关部门统筹,统一纳入指标交易市场,实现指标交易的统管、同权、同价。例如,广东省通过拆旧复垦工作,允许粤东西北地区的复垦指标流转到珠三角地区使用,按照50万/亩的价格进行交易。收益分配机制
各地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交易收益分配机制。例如,浙江省建立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平台,允许整治产生的节余指标以不低于每亩50万元的最低保护价格在省内调剂使用。广东省则要求县、镇人民政府获得的复垦指标收益全部用于所在地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支持与监管
政府通过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规范指标交易程序,明确收益用途。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对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以更灵活的新增耕地数量、水田规模、粮食产能形式进行市场交易,并明确指标交易所得收益用途。来源:公众号土地工程人干货
推荐阅读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审查要点(二)
-
政策逻辑、技术路径、多主体协同,如何“合力”让全域土地整治稳稳落地?
一、政策逻辑: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战略定位与政策演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国家发展战略体系里,占据着关键枢纽位置,它和国土空间规划、乡...
-
深度好文 | 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产业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
基于GEP核算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效益评价——以佛山市南海区金沙岛为例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审查要点(二)
-
政策逻辑、技术路径、多主体协同,如何“合力”让全域土地整治稳稳落地?
一、政策逻辑: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战略定位与政策演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国家发展战略体系里,占据着关键枢纽位置,它和国土空间规划、乡...
-
深度好文 | 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产业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
基于GEP核算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效益评价——以佛山市南海区金沙岛为例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审查要点(二)
-
政策逻辑、技术路径、多主体协同,如何“合力”让全域土地整治稳稳落地?
一、政策逻辑: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战略定位与政策演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国家发展战略体系里,占据着关键枢纽位置,它和国土空间规划、乡...
-
深度好文 | 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产业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
基于GEP核算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效益评价——以佛山市南海区金沙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