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及其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Land use transition)、土地整理(Land consolidation)、农村宅基地(Rural residential land)
本文发表于国际期刊Land Use Policy,2019年第82卷,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为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曲衍波教授。
(图片来自原文)
科学问题:
土地利用转型作为全球土地计划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农村发展领域的应用不断创新其研究命题。目前关于耕地与农村居民点双向转移的研究较少,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尚不明确,农村土地利用转变的规律性还比较薄弱。此外,与多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的转型过程及其耦合关系的研究仍需加强,因此有必要对耕地和农村宅基地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以国家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人口、经济、制度和技术在农村土地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构建了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模型(图1)尝试从单变量和双变量的角度分析1996—2016年中国农村宅基地与耕地的转型与耦合关系。
(图片来自原文)
研究结果
1、耕地转型特征
统计显示,1996—2016年中国耕地总变化量为824.76×104 hm²,净变化量为220.17×104 hm²,四个时期的演变过程是“升-降-升”的波动变化。
1996-2000年以增减均衡型迟缓区为主,广泛分布于北部、中部和西部18个省区,耕地资源逐渐减少,呈相对缓慢的状态。2001-2005年变化程度有所增加,以减少型活跃区为主,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北部地区的13个省份,而中部和南部省份继续保持增减均衡迟缓状态。2006-2008年变化幅度和增减关系趋于缓和,增减均衡型迟缓区再次占主导地位,主要分布在西部、中部和东北12个省区。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009-2016年变化程度加剧,耕地面积增减关系扩大,呈现增减均衡型迟缓区、减少型活跃区和减少迟缓区相对均衡的格局。
(图片来自原文)
2、农村居民点转型
1996年至2016年我国农村宅基地总变化量为73.41×104 hm²。净变异为0.58×104 hm²,四个时期的演化过程分别为“升、降、升”和“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1996-2000年以增减均衡型迟缓区占主导地位,集中在中南部和西北地区的12个省区,农村居民点也逐渐以较慢的速度增长。2001-2005年,变化程度有所增加,但增减数量相对均衡,以面积增加的省份居多。增长活跃区和增长迟缓区占主导地位,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地区,而中东部地区则呈现减少或增加的活跃状态。2006-2008年变化程度明显缓和,增减关系转为负增长。增长型迟缓区和减少型活跃区,前者集中在中西部和南部省份,后者分散在东北和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由突变走向稳定。2009-2016年变化程度再次加剧,增减关系转为增长关系,但始终保持增减均衡状态。此外,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出增减均衡迟缓区和活跃区并重,分布在中东部和东北地区,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呈增加趋势。
(图片来自原文)
3、耦合关系
1996 年-2000年中国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耦合关系表现为单一的协同-R(Synchronous-R)负向挂钩类型占据主导,农村居民点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大于补充耕地面积,总体补偿差距为2.30×104 hm²。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对耕地减少的影响显著,农村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严重失衡。2001年-2005年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耦合关系继续单调,R-协同(Synchronous-R)负向挂钩的省份减少到18个,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和华南地区。此外,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占补平衡有所改善。2006—2008年期间,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耦合关系趋于多元化,农村居民点成为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农村土地利用关系逐渐偏离失衡状态。2009-2016年期间,耕地与农村居民点变化的耦合关系继续呈现多样化,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的占补平衡存在差距。研究还表明,农村居民点扩张占用耕地现象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再次出现,农村土地利用关系由相对均衡向不均衡转变。
(图片来自原文)
4、时空特征
从全国层面来看,1996年至2016年期间,呈现周期性变化格局,转型程度沿迟缓—活跃—迟缓轨迹发展。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整体呈现增减平衡—减少—增加—增减平衡的转变过程,且转变程度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两者的转型耦合关系始终以负向挂钩为主。
从省级层面来看,1996年至2016年耕地与农村宅基地的土地利用类型由单一主导向多元化转变,省际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基于耕地面积和农村居民点面积变化以及占补平衡指标,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得到了中国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格局(图7)。此外,我国31个省份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分为无转型模式、过程转型模式、半转型模式和完全转型模式四种模式。零转型模式是在整个过程中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不断增加,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演化关系呈负向挂钩,农村土地利用关系处于长期不平衡状态。过程转型模式是耕地由减少到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由增加到减少,最终耕地减少,居民点用地增加,两者的演变关系多经历负向脱钩向负向挂钩转变,农村土地利用关系处于波动不均衡状态。半转型模式是指演变过程中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增减波动不定,但到最后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有一种类型处于从减少转向增加或从增加转向减少的状态,两者关系最终处于正向或负向脱钩,农村土地利用关系处于过渡性均衡状态。在完全转型模式中,耕地由减少到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由增加到减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结束,两者的演变关系由负向挂钩直接转向正向挂钩,农村土地利用关系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
(图片来自原文)
5、基于转型调控的中国农村土地整治应对策略
文章以农村土地利用转型模式为主导,考虑区域自然条件、主要功能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将31个省份划分为4个主区和9个次区域,形成农村土地利用格局。空间主次组合的土地整治(表3)。此外,本研究从引导和稳定耕地与农村居民点协同转型的角度探讨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响应目标与策略。
(表格来自原文)
推荐人点评: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属性同质、空间连续、逆增衰的两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转型过程、格局和耦合关系,拓展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理论体系,可以调节农村土地利用系统要素间的矛盾,指导农村土地整治规划与实践,维护农村可持续发展。


声明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本推送内容仅代表课题组对文章的理解,不是对原文的翻译,请有兴趣的同学阅读原文。课题组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错讹,也请各位专家、同学批评指正。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我们。

     原文请见:Qu Y, Jiang G, Li Z, et al. Understanding rural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regional consolidation implications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19, 82: 742-753.


+ + + + + 

+

Land-CUG

编辑|方清

审核|何子悦


发布于 2025-05-31 08:30:20
收藏
分享
海报
78
上一篇:吴宇哲|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空间治理方案 下一篇:IEA发布《2025年全球关键矿产展望》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

    复制成功
    微信号: 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我知道了
    扫一扫,支付10
    支付完成后,请等待5秒左右。手机端点此处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