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政府路径(二) ——基于自然资源部47个典型案例的梳理


1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浙江省安吉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1
基本情况
2018年以来,为进一步深化“千万工程”,破解耕地碎片化、资源要素保障不足、空间布局无序、土地利用低效等问题,安吉县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实现了村域空间、村集体经济、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蝶变。
2
实现模式
土地综合整治。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形成生活空间更加宜居优美、生产空间更加集中连片,生态空间更加山清水秀。在此基础上,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租赁闲置房屋使用权等,发展“三产”融合项目,显化自然资源价值,提升农民收入。
3
具体举措
一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坚持“县乡同步”的空间规划编制原则,通过“三上三下”逐图斑对比,全面摸清了全县自然资源要素底数和各乡镇、村庄发展诉求,打造集农田、湖泊、河流、湿地、森林等多种自然生态要素于一天的生产品空间布局。二是以“千万工程”为基础。聚焦耕地恢复、耕地补充、耕地提质、连片整治4大任务,开展综合整治,激发土地要素活力。三是以“两山”理念为主线。推进山、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将水系、矿山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开发融合起来,发展生态农文旅产业,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12
江苏省常州市郑陆镇整理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01
基本情况
郑陆镇位于天宁区东北部,拥有舜过山、焦溪古镇、黄天荡湿地、新沟河水系等自然人文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郑陆镇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也带来国土空间碎片化、资源利用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近年来,郑陆镇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提升与产业专项的共赢。
02
实现模式
生态修复+生态产业。通过开展“乡村用途管制、全域综合整治、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三大行动,解决空间碎片化问题。通过编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生态产品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通过自然生态本底与“三产”融合发展,打通了“两山”转化路径,通过创新“附带生态管养协议”的土地出让模式,降低了政府生态投入及维护的成本。
03
具体举措
一是编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规划。提出了与自然资源管理政策和自然资源资产配置相适应的生态产品规划分区策略,通过识别生态要素、提炼生态资源、整合生态产品、核算生态价值,实现要素资源化、资源产品化、产品价值显性化的转变。二是开展“危污乱散低”用地出清提升。积极开展“乡村用途管制、全域综合整治、产业园提质增效”,推进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碎片化”整治,全面开展零星农用地、建设用地资源整理和腾挪,建立“用地腾退-生态整治-异地使用”的用地整合腾挪实施路径。三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以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为契机,统筹推进地址灾害治理。通过提升改造泵闸、河道清理、种植水生物等措施,有效改善境内河流水质,打造滨水休闲生态示范带。四是建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传统一产;实行工业区块管控,建立产业准入正负面清单,控制产业发展规模,发展绿色二产;依托生态廊道,将黄天荡湿地公园、焦溪古镇等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底蕴融为一体,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五是创新“附带生态管养协议”供地模式。要求竞得人必须按照与郑陆镇政府协商一致的景观设计方案开展建设,并承担生态建设和后期管养维护责任。此模式为郑陆镇政府节约了近8.6亿元的生态管护成本。


13
福建省南平市推动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1、基本情况
武夷山国家公园地处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交界处,是我国首批公布的五个国家公园之一,森林覆盖率达96.72%,记录野生动物7603 种、高等植物2866 种,具有地球同纬度地区保护最好、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为抓手,统筹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先行地。
2、实现模式
生态保护补偿。充分利用优质的自然资源本底条件,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内生态公益林、商品林的林权所有者进行补偿,实现生态产品的增值溢价。
3、具体举措
一是创新国家公园体制机制。通过设立“管理局—管理站”两级管理体系和“支队-大队-中队”三级监管机制,设立“管理局—管理站”两级管理体系和“支队-大队-中队”三级监管机制;通过圈内圈外协同联动,更好地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以及生物多样性;通过颁布施行《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制定了国家公园资源保护、科研监测、旅游管理等11 项管理制度及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监测、自然资源调查等12 项标准,不断健全政策制度体系,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开展闽江源头区、桐木溪、九曲溪河等综合治理工程,因地制宜开展退货林生态修复。构建集资源保护、生态监测、应急管理、环境容量预警等功能的立体式监管体系,实现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重点落实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各种措施,严格保护原生性生态系统。三是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颁布《武夷山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建立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武夷山国家公园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实施方案》等,从严把握特许经营准入范围,并确立以资金补偿为主,技术、实物、安排就业岗位等为补充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此为基础挖掘茶产品附加值,依托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全面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四是坚持全民共建共享。通过完善建立何去共建共享机制、鼓励社区参与生态产业经营发展、完善提升全面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等举措,发展生态敏感型产业,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外溢,带动周边百姓致富增收,助推实现共同富裕。


14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石漠化综合治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1
基本情况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国土面积1506 平方公里,裸露、半裸露的岩溶面积达75.4%,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 世纪90 年代初,西畴县石漠化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1.6%,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近年来,西畴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为抓手、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业开发,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2
实现模式
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开发。通过修复森林植被、实施土地整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通过“生态+”林农业复合经营产业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获得可持续收益。
3
具体举措
一是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分别通过不同举措对山腰、山脚及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同时对群众的居住环境进行改善,对环境特别恶劣且失去生存条件的地区实施易地搬迁,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二是开展生态修复。通过实施“五小水利”、实施畴阳河、鸡街河河道治理工程以及“5分钱”工程,逐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三是保护开发并重。以石漠化综合治理为基础,通过叠加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土地整治、村庄美化、扶贫安居、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实现生态在“治理中保护”。通过在森林、耕地等重点生态领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实现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建立多元补偿机制,实现群众在“保护中增收”。通过“林+禽”、“林+药”、“林+果”等林农复合发展,探索“生态+”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壮大绿色经济发展,提升民生福祉。


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天山花海一二三产农田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01
基本情况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天山花海项目区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伊犁河谷核心区,受土地碎片化、土壤沙化严重等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受损严重。近年来,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现生态良好、经济提升、社会发展等综合效益。
02
实现模式
生态修复+生态旅游。通过生态修复,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显化,通过整合花、田、山、草、居等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项目融合发展,提升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实现了生态良好,经济提升,社会发展等综合效益。
03
具体举措
一是规划引领。通过编制天山花海项目总体规划,规划了粮食种植区、林果种植区、香料花卉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区、研学基地和休闲文旅设施,打造集花、田、山、草、居等多维资源于一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二是整治先行。通过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全面提升。通过整合流转伊宁县喀什镇和喀拉亚尕奇乡4万多亩土地,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实现生态产品供给增加。三是三产融合。利用伊犁天山花海弱碱性土地和充足的日照优势,合理布局特色作物种植版块,做大“一产”。借助天山花海精油加工区、保鲜库、研发中心和质检中心等精深加工园区,打造健康油品系列、鲜果干果系列、香料产品系列等特色品牌产品,做优“二产”。通过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出台减免经营者场地租金等优惠政策,开展农家乐、农业旅游等项目,做强“三产”,带动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增加和农民增收。


16
江苏省宿迁市建设“生态大公园”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1、基本情况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境内坐拥骆马湖、洪泽湖两大淡水湖,大运河、古黄河串流其中,是全国唯一具有“两河两湖”地理标识的地级市。宿迁市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域试点为契机,深入贯彻“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发展定位,依托优质自然资源,构建了“一带两湖、五片区八水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探索差异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2、实现模式
将“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和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全过程。通过统筹生态修复、全域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实现区域内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增加,并探索了多种实现路径,实现了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综合效益的多元化。
3、具体举措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成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工作领导小组以及专项小组,强化统筹协调。编制《宿迁市建立健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生态产品“调查-核算-确权-规划-交易”为主体内容。二是探索价值核算。通过摸清家底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构建“全域-重大区域-细化实施区域”三个维度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体系,建立“三调”地类和生态产品类型的对应关系模型,制定核算方法。三是突出规划引领。将“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和理念融入宿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构建的全过程”,统筹规划森林植被修复、湿地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12大类、83想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编制《宿迁市生态憨批价值实现专项规划(2022-2035年)》,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管控指标体系。四是多路径探索。通过探索自然资源资产多要素配置、林业碳汇开发建设、生态资产金融赋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变现”,实现综合效益多元化。


17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湿地资源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1
基本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位于大兴安岭中脊中段,全年冰冻期长达6个月以上且平均气温在-30℃以下,被成为“中国冰雪之都”,是东北地区最具区位优势的冰雪基地。近年来,牙克石市充分发挥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独特优势,探索出一条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和民生福祉的绿色发展之路。
2
实现模式
保护+修复+生态产业。通过建设用地出让与冰面租赁相结合等方式,培育“湿地+”等新产业,显化湿地综合价值。
3
具体举措
一是推动特许经营。通过设置租赁、旅游等特许经营权,将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冰面经营权进行组合,探索“湿地+”汽车测试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以及“湿地+”旅游、养殖经营等发展模式,赋能湿地资源资产。二是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发展滑雪、马拉松、赛马等运动产业;打造冰雪休闲、研学、实训等基地,积极引进群众冰雪运动;积极发展汽车测试产业链产业,充分显化湿地资源和生态产品的价值。三是强化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监督。编制执行《内蒙古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在保证湿地资源不减少、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最优的保护和利用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湿地生态特征和自然风貌,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通过强化日常巡护监测,及时制止损害自然资源资产的行为。


18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以沙治沙推动生产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01
基本情况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国家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区域,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区域。近年来持续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祁连山北麓林草生态修复、“三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形成了以治沙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推动治沙事业的良性循环。
02
实现模式
生态修复+特色产业。通过充分挖掘沙、水、光、热等特色资源禀赋,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系统治理,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提升了林草等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03
具体举措
一是加快推进生态工程建设。通过科学规划沙区综合治理,采取“乔灌草”治沙造林模式,创新造林方法,同时与科研院所合作,强化沙区治理的技术支撑。通过“三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建设,形成防护林体系,此外以森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开展“四旁”植树。二是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全面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制,实施“一对一”跟踪服务,为企业项目用地审批开设“绿色通道”。三是创新“光伏+”产业模式。探索“光伏+治沙”的治理模式,实现“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改善土地沙化区域的生态环境。创新“光伏+养殖”饲养模式,发展顶上光伏发电,棚舍内养殖新模式,实现“棚上发电、棚下养殖”的产业互补和生态治理的“双促进”模式。四是大力发展特色沙产业。充分利用沙、水、光、热等资源,实施农业、牧业、林业复合经营。建设以葡萄、红枣等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拓展葡萄加工、葡萄酒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延长特色产业链。


综上,通过对18个政府路径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此种路径多是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此类生态产品多是能够维系国家生态安全、服务全体人民的公共性的生态产品。其优势在于政府运用其行政组织的权威,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财政补贴、生态补偿、政策引导等,推动生态服务的保护和恢复。同时,政府通过对生态服务进行资源配置和优化,可以确保生态保护者能够获得合理的经济利益,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罚,此举有助于弥补市场失灵,确保生态服务的长期稳定供给。其劣势在于因其生态产品多是公共性的,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实现价值转化;另外因该模式强调政府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核心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的财政压力比较大。
◀
后记
▶
来源:风起自然
作者在自然资源领域内从事土地利用、规划、综合整治、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达17余载,公众号内容是作者对自身工作的所思所想,其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